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即断绝与亲人的往来。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从马思纯在《烟火人家》中的歇斯底里,到豆瓣上的“不想回家/不想过节联盟”,“断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亲人保持距离,甚至断绝联系,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这种选择背后,往往是对亲情关系中长期积压问题的反思和应对。
1. 断亲的年轻一代:相互忍受,不如彼此放过
31岁的网友@梦露在今年正月初二那天退出了包括父母、叔伯、姑姑,以及堂(表)兄弟姐妹等20多人的家族群。在她退群的那一刻,群里还在迅速滚动关于她至今单身的讨论,导成聊天记录,足有14页。对于她退出群聊的行为,大家浑然不觉,直到妈妈艾特她让她表态,才发现自己过去几分钟都在教空气做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可以归因于边界感的缺失和情感耗竭。边界感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设立的界限,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清晰的边界。当亲人间的边界感缺失时,个人的自主性和尊严受到侵犯,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和压力(Bowlby, 1969)。长期的情感耗竭会导致个体产生逃避心理。当个体感到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被无休止地榨取时,会选择断绝关系以保护自己(Maslach & Leiter, 1997)。
没有走心的慰藉,只有居高临下的训诫;没有平等的交流,只有“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的施压,每次相处最后都沦为一种消耗。在这种控制欲拉满和边界感匮乏的亲人面前,某一瞬间涌现心底的想要逃离的冲动,成为当下互联网语境下“断亲潮”的内核。
2. 在亲情中找不到爱,只能到别处找寻
B站UP主@陈年起司作为家里第二女儿,刚出生就被送去了外婆家里,而在她被送走的当年,爸妈就又生了一个儿子。直到要读小学,她才被接回到父母身边,似乎突然成了这个家里多余的累赘。想让爸妈买东西,姐姐和弟弟总能得偿所愿,她只能收到一顿痛骂。姐姐和弟弟一起欺负她,大人们哪怕看到了,也总视而不见。
用博主自己的话来说,“过去三十年,我受了好多好多委屈,身边却没有人站在我这边说话。”2020年夏天,博主刚从韩国旅行回来,弟弟就打碎了她在当地买的眼镜。弟弟不仅没道歉,反而指责她“公主病”,不该在妈妈面前哭,甚至伸手掐住她的脖子,让她差点窒息。事后博主拉黑了弟弟的微信,本来她不想因为和弟弟的矛盾,影响自己和其他亲人的关系。但让她绝望的是,所有亲戚都指责她太过较劲,妈妈甚至直接骂她是白眼狼。
尽管如此,博主还是在母亲节当天给妈妈转去520的节日红包,结果却收到聊天框里的一段系统回复:请确认你和她的好友关系是否正常。被妈妈拉黑的理由,是她拒绝在自己的婚礼上邀请弟弟。博主自述的视频,随着“断亲”的话题不断被顶上热搜。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对博主的支持,有些网友也主动分享了自己断亲的经历和缘由。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现象可以归因于依恋理论和自尊受损。依恋理论指出,早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深远影响。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个体在成年后可能会出现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困扰(Bowlby, 1969)。长期的负面评价和不公平待遇会严重损害个体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寻求外部支持和认可(Baumeister, 1996)。
3. 断亲的决心,和好好爱自己的能力
对于独自留学的小兰,生活中最纠结的时候,莫过于开口向父母要钱的时候。两年前,因为不接受父母在老家安排的工作,她一气之下申请了澳大利亚的学校。本以为靠着奖学金和兼职,就能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但当地的消费水平还是远超预期。而当父母听说情况,二话不说就给她转钱时,她陷入极度矛盾的状态:她能看出父母确实关心自己,不由为当初一心逃离他们而自责,但又实在难以忍受,他们那种想要你的生活完全在他们掌控之中的窒息感。
她的矛盾,折射出“断亲一代”的挣扎,希求精神上断亲,又每每在经济上认亲。现代社会个人空间的扩大,不意味着个人压力的减小。当断亲后的自由让步于住房、医疗、职场内卷等方面的挑战,很少有人能独自将生活过得行云流水。
26岁那年,香港90后女孩艾米拉着一只28寸的行李箱,离开了父亲酗酒、母亲不定期情绪失控的家。拮据的经济状况,迫使她在各种昏暗逼仄的房间里,忍受各种处不来的合租对象。离家后的短短一年,艾米搬了5次家。期间她因为压力太大,患上甲状腺亢进,晚上辗转反侧,白天嗜睡不醒。直到在大角咀租到一间15平米的独居房,断亲生活才算安定下来。而每月6500港币的房租,也让她除去吃住的花销,几乎存不下钱。不仅如此,房子常年晒不到太阳,床边时常会有一窜而过的蟑螂,因为是跟相连用户共用水电,常常会有深夜办公时突然跳闸,或是洗澡时卫生间地板上粪污倒灌的情况。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艾米逐渐拥有了一个人把生活过好的能力。没有充裕的存款,就自学换锁、上漆,给小家装修。捏着鼻子疏通下水道,还通过搜索网上攻略,尝试了各种抵御蟑螂的窍门。空闲时弹着小小的数码钢琴,或者看书写作,屏蔽了各种外界的嘈杂,狭小的房间里也能活出一种悠然的辽阔感。后来她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90后女生的蜗居之道》,圆了儿时的作家梦。离家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很害怕别人在她面前提到父母。如今当别人问她有什么想对父母说时,她会很坦然地回答:“我很好,不用担心我。”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变化可以归因于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心。艾米在独居生活中逐渐培养了自我效能感,这使她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Bandura, 1977)。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时的心理适应能力。艾米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调整,逐渐增强了心理韧性,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Fletcher & Sarkar, 2013)。
4. 面对断亲的审慎思考
面对“断亲”这一命题,最好的态度不是对逃离和断舍表现出偏执的渴望,也不是在血缘的枷锁中一生渴求亲情的给予。而是任何时候都有勇气坚持价值上的自我认同,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是无论去留,都有不被定义的自由。
大多数人心中都保留着对亲人陪伴的向往,但和世上任何关系一样,亲缘关系也需要经营。有时进行一次深入且真诚的交谈,就会发现亲人并非不支持你,只是不理解你;或是暂时远离,专注自己的事情,不让亲情中的琐碎成为一种内耗。
世上没有完美的关系,却有幸福的关系。“断亲潮”的兴起提供了一种选择,但不代表面对充满瑕疵的亲情关系,我们只能在融入和断舍之间非此即彼。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远离了充满问题的亲人,也会立刻在这世上更加盘根错节的社交关系中精疲力竭,毕竟没人能够活成一座孤岛。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审慎思考可以归因于认知重构和心理调适。认知重构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对问题的认知来减轻负面情绪的技术。通过重新审视和理解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个体可以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Beck, 1976)。心理调适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适应过程。通过心理调适,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Lazarus & Folkman, 1984)。
结语
断亲潮的兴起提供了一种选择,但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选择去还是留,都要有勇气坚持自我认同和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个体的幸福感与其自我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面对亲情关系,我们需要在不被定义的自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让我们在亲情与自我之间,勇敢地寻找那份自由与幸福。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