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职场中感到疲惫不堪的,往往并非被工作本身压垮,而是陷入了与“人”和“情绪”的纠缠中。
今天,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如何通过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与目标导向的认知聚焦,为自己创造一个更舒适、更高效的工作环境。
一、 情绪脱敏:别人的脸色,不是你的天气预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事一个不经意的冷淡眼神,领导一句未置可否的评价,就能让你在心里上演一整天的“内心戏”,不断复盘:“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与我们对他人情绪的过度敏感和投射性认同有关。我们下意识地将他人的情绪归因于自己,并认同了这种“可能是我不好”的假设,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内耗。
心理学生理性解读:
建立情绪边界: 心理学中的“边界理论”指出,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情绪稳定的基石。你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他人的情绪和看法,属于他们的心理空间;而如何解读和反应,才是你的领地。
认知行为疗法(CBT)视角: 领导皱眉≠你能力差。这可能源于他自身的压力、一个与你无关的难题,或者仅仅是他无意识的表情。学会检验自动化负性思维,问自己:“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行动指南: 你不是来职场“察言观色”的。练习将他人的情绪“还给”对方,专注于你所能掌控的事务和自身的节奏。这份“迟钝感”,不是冷漠,而是为自己预留的成长空间。
二、 目标导向:你是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承载所有问题的
当我们把大量的心理能量耗费在人际关系猜测和情绪反刍上,用于处理核心任务的认知资源自然就所剩无几。这会让你感到“什么事都没做,却已经累得不行”。
心理学赋能性解读:
执行功能聚焦: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高级功能叫“执行功能”,负责规划、决策和专注。当你脑中有清晰的目标时,就如同为你的执行功能设定了导航。你会自动屏蔽干扰,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到达目的地”上。
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课题分离”是构建心理边界的黄金法则。别人的期待和评价,是别人的课题;你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是你的课题。 能帮就帮,帮不了就礼貌拒绝。清晰地认识到,你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非承接所有人的问题。
行动指南: 任务来临,先分解;能力所及,高效完成;能力不及,坦诚沟通。为自己的工作画一个清晰的圆圈,圈内是你负责的,圈外是你无需过度承担的。
三、 构建自我价值感:你不是来被点赞的,而是来创造价值的
职场中,另一种常见的内耗源于 “讨好型倾向” :“我怕别人觉得我不上进”、“我担心领导对我失望”、“我总想做到完美让所有人都满意”。
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不够稳固的自我价值感——需要外界的认可来确认自己“足够好”。
心理学建设性解读: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如果驱动你工作的 solely( solely 这个词可以删掉,中文表达更流畅)是外在动机(如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喜爱),那么你的情绪开关就交到了别人手中。转而寻找并强化你的内在动机——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技能提升的喜悦、对专业的热爱。这份动力,才是稳定而持久的。
成长型思维: 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工作。允许自己犯错,将每一次挑战视为学习的机会,而非对个人价值的审判。你的价值不会因为一次失误而贬损。
行动指南: 请记住,一份工作最健康的闭环是:事做完了,能力提升了,薪酬到账了,自我成长了。 外界的反馈可供参考,但它不应是你情绪的指挥棒。
结语:
真正“舒服”的工作状态,并非一帆风顺、万事如意,而是你终于学会了在风浪中掌稳自己的舵。
心里有界限,守护你的情绪资源;脑里有目标,聚焦你的认知能量。
当你在工作中建立起稳固的“心理屏障”,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纠结的人和事,再也无法轻易扰动你内心的秩序。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成长和结果,就在哪里。
事干好了,人也自在了。这,才是属于职场成年人的清醒与自由。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