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工作量并不大,下班却总觉得被掏空?
领导的一句批评让你辗转反侧,同事的态度让你怀疑自己是否“不合群”?
这些看似微小的情绪消耗,其实是典型的职场“精神内耗”①。
一、内耗的本质:心理能量的无谓消耗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耗多源于对外部评价的过度关注和对不可控因素的反复思虑②。
比如,完美主义者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忽视了自身的成长和成就。
过度归因、担心失败,也会让人陷入情绪泥潭,影响专注力和决策力。
二、四步剥离内耗,科学自救
1.调整心态:事件10%,反应90%
心理学家艾伯特·艾利斯提出,情绪困扰往往源于我们对事件的解释,而非事件本身③。
写下最坏的结果,问自己“这真的会影响我的生活吗?”用第三人称视角复盘,能有效降低情绪卷入度。
2.激发内在动力:找到属于你的“心流”
研究发现,内在动机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发持续行动力④。
记录让你沉浸忘我的工作时刻,将其与职业目标结合,设定小目标(如每天专注1小时),用成就感激活内驱力。
3.专注职责,学会拒绝“背猴子”
“猴子管理法”指出,许多职场疲惫来自于替他人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⑤。
面对请求时自问:“这是我的职责吗?我能从中成长吗?”学会温和拒绝,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4.课题分离:别为他人情绪买单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许多烦恼源于混淆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⑥。
领导的评价、同事的看法,是他们的课题。建立“情绪隔离带”,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用数据记录成果,增强自我肯定。
三、科学方法助力内耗管理
正念冥想、成长型思维训练等方法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压力、提升适应力⑦。
每天5分钟专注呼吸,或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都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
结语
罗翔与余华的对话曾引发热议:“内耗的另一面,是寻找出口的动力。”
职场本是一场无限游戏,输赢不在于一时得失,而在于你是否能将内耗转化为“外卷”——对外探索能力边界,对内保持清醒自洽。
与其内耗,不如专注成长,把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引用来源
①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1). Work and Well-being Survey.
② Baumeister, R. F., & Vohs, K. D. (2016).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3), 130-135.
③ Ellis, A. (1991). The revised 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9(3), 139-172.
④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⑤ Oncken, W. J., & Wass, D. L. (1974). Management Time: Who’s Got the Monke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⑥ Adler, A. (2011).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Oneworld Publications.
⑦ Creswell, J. D. (2017).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8, 491-516.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