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老师和管理者使用奖励来激励他人完成任务。然而,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德西效应(Deci Effect)——揭示了奖励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本文将探讨德西效应的原理、背后的原因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门前嬉闹,吵得老人无法忍受。于是,老人对孩子们说:“感谢你们过来陪我,这是给你们的10美分奖励。”第二天,孩子们如往常一样过来玩耍,老人再次给他们钱,但这次只有5美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他们2美分,这让孩子们非常生气,并表示再也不会来。这个故事展示了德西效应的核心:外部奖励可以削弱个体对某项活动的内在兴趣。
德西效应的定义
德西效应是指当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如果本身对这件事情就有很高的兴趣,此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反而会削弱他们对这件事情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一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提出,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到了验证。
产生德西效应的原因
外加报酬与内在需求的差距: 如果外部奖励与个体的内在需求差距太大,个体可能会觉得这些奖励并不值得,从而降低对活动的兴趣。例如,孩子们本来是因为喜欢玩耍而聚集在一起,但当老人开始给予小额奖励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这些钱不足以补偿他们的努力。
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 如果个体对某项活动的内在动机本身就不强,外部奖励可能会暂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但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他们的兴趣也会随之减弱。例如,一个学生本来对学习就没有太大的兴趣,家长的奖励可能会让他短期内努力学习,但长期来看,这种兴趣很难维持。
价值观和思想信念的偏差: 个体的价值观和思想信念会影响他们对外部奖励的接受程度。如果个体认为某项活动本身是有意义的,外部奖励可能会被视为干扰,从而削弱内在动机。例如,一个志愿者本来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参与活动,但如果组织方开始给予金钱奖励,志愿者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行为被商业化,从而失去热情。
德西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教育: 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这些奖励机制可能会短期内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长期来看,孩子的学习兴趣可能会逐渐消减。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在动机,鼓励他们因为对知识的好奇和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得奖励。
学校教育: 学校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应该注意平衡外部奖励和内在动机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反馈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而不是仅仅依赖物质奖励。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企业管理: 企业在管理员工时,也应该注意德西效应的影响。过度依赖物质奖励可能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的内在兴趣下降,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例如,企业可以定期举办培训和研讨会,帮助员工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结论
德西效应提醒我们,适度的奖励有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可能适得其反,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作为这一效应的主体,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检视内心,常问为何出发,常思为谁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和深刻思考不断提升思想境界。
古人曾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育训练上、提高专业能力上,用在履行职责和出色地完成任务上。只要把这些都做好了,相信荣誉、奖励、晋升机会等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