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题,但真正能成功减重并保持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们习惯将肥胖归咎于“管不住嘴”或“迈不开腿”,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肥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①。
今天,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肥胖的成因,并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胖了更安全: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我们的潜意识总是在寻找平衡。
如果一个人内心感到脆弱或匮乏,潜意识可能会通过堆积脂肪来构建一个“更大的自己”,以此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
这种现象在儿童时期尤为明显。
例如,那些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拼命吃东西,仿佛储存能量可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退行,回到婴儿时期的“口欲期”,用食物填补内心的空洞②。
行动建议:
1.记录情绪与饮食的关系,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饿了吗?”
2.当发现情绪波动导致暴饮暴食时,尝试替代行为,比如喝一杯温水、做几次深呼吸,或者写下感受。
二、食物=爱:缺爱者的心理补偿
许多肥胖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情感缺失。
对于他们来说,食物不仅是一种营养来源,更是一种情感寄托。
尤其在青春期遭遇苛刻评价的孩子,容易将外界的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从而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没人喜欢我,那还不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此时,进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反抗和宣泄③。
行动建议:
1.学会区分“饥饿”和“渴望”,告诉自己:“这不是因为我需要食物,而是因为我需要关爱。”
2.寻找其他获取情感支持的方式,比如与朋友聊天、参加兴趣小组,或培养新技能。
三、压力肥:精神饥饿的身体化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研究显示,抑郁和焦虑是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④。
当人们面临失业、分手等重大生活事件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饥饿”。
由于这种饥饿感过于抽象,大脑会将其转化为对食物的具体渴望。
此外,压力还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使脂肪更容易堆积⑤。
行动建议:
1.面对压力时,不要让食物成为唯一的出口。可以选择跑步、瑜伽等方式释放压力。
2.每天抽出10分钟进行冥想或正念练习,缓解焦虑情绪。
四、最后的忠告:接纳自己,从心开始
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接纳自己的现状,学会善待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因为童年创伤而发胖,请意识到巧克力蛋糕并不是真正的爱,能给你爱的只有你自己和身边关心你的人。
对于处于人生低谷的人来说,与其沉迷于食物,不如去做一些真正能补充能量的事情,比如旅行、阅读或提升认知⑥。
最后,记住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不影响健康,适度的胖并非不可接受。
接纳自己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参考资料
①张鹏思, 杨腾飞, 裴冬梅. (2020). 职业人群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对肥胖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②Jung, C. G. (1964). Man and His Symbols.
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 (2022). 关于基因对肥胖认知的影响.
④John Roger Speakman等人. (2023). 肥胖研究的关键问题. 《科学》杂志.
⑤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21). The Link Between Stress and Weight Gain.
⑥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2023). Emotional Eating: Causes and Solutions.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