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深夜,用幻想构建一个理想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拥有理想的爱情和友情。
心理学上,这其实被称为睡前妄想症,也叫非适应性白日梦。
它并非单纯的想象力释放,而是一种用虚构世界逃避现实压力的心理现象。
一、幻想的心理机制:自我保护的本能
研究发现,非适应性白日梦常见于童年经历过情感忽视或压力的人群。
大脑会通过幻想来弥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幻想带来的愉悦感,类似于大脑对奖励的渴望,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甚至有成瘾的倾向①。
二、幻想与现实的拉锯
虽然幻想能暂时缓解焦虑,但长期沉溺会削弱现实中的社交和情感体验。
部分研究显示,沉迷幻想的人在现实社交中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力,甚至出现“现实感钝化”——比如过度解读他人行为、用脑补替代真实互动、对现实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②。
这种割裂让人陷入“越逃避越孤独”的恶性循环。
三、走出幻想的三步法
1.感官训练
每天花15分钟专注于呼吸、身体感受和周围环境,比如记录咖啡的香气、阳光的温度等。
这有助于大脑回归当下,增强现实感③。
2.微型社交实验
每周尝试一次简单的社交互动,比如和店员打招呼、和同事分享趣事、参加兴趣小组等。
小小的真实交流能逐步修复现实中的人际连接。
3.创造性转化
将幻想内容转化为实际的创造,比如写故事、画画、做手工。
这样既保留了想象力,又让它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四、接纳真实,走向成长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中“被讨厌”是常态。
我们无需在幻想中追求完美的认可,现实中的小善意和真实互动,才是治愈孤独的良药。
成长,就是学会与不完美共处。
当我们勇敢面对现实,幻想填补的裂缝也会成为阳光照进心里的窗口。
参考文献
① Somer, E. (2002).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A qualitative inqui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32(2-3), 197-212.
② Bigelsen, J., Lehrfeld, J. M., Jopp, D. S., & Somer, E. (2016).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Evidence for an under-researched mental health disorder.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42, 254-266.
③ Jha, A. P., Krompinger, J., & Baime, M. J. (2007). Mindfulness training modifies subsystems of attention.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7(2), 109-119.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