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和线上服务已成为生活的常态。

然而,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这片“数字海洋”却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无论是复杂的操作界面,还是对网络诈骗的担忧,都让他们望而却步,甚至感到被时代抛弃。

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时代,不仅关乎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是社会包容与文明进步的体现。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困境,并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技术和心理的双重壁垒

想象一下,70岁的李大爷第一次拿起智能手机,面对密密麻麻的图标和频繁弹出的广告,他手足无措,甚至连如何拨打电话都成了难题。

这不是个例,而是许多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面临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困境可以分为技术和心理两大层面。

1.技术障碍:复杂操作与生理限制

智能设备和应用多以年轻用户为导向,界面复杂、更新频繁,缺乏适老化设计。

研究显示,许多老年人难以理解图标含义和操作手势,甚至基础功能也难以掌握

此外,生理衰退如视力、听力减弱,使得小字体、低对比度屏幕和复杂流程成为巨大障碍

广告弹窗和信息冗余进一步加剧了学习难度,尤其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和信息渠道的匮乏让数字鸿沟更为显著。

2.心理负担:挫败感与社会隔离

心理层面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47.75%的老年人表示不愿学习新应用,46.57%在求助时感到不好意思,47%担心遭遇网络诈骗

操作失误带来的挫败感、对新技术的恐惧,以及无法使用数字工具导致的出行和消费受限,都让他们感到被边缘化,甚至加剧孤独感

更严重的是,数字鸿沟可能损害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无法通过互联网社交或获取信息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倾向

3.安全与健康风险

网络诈骗频发让老年人对电子支付等功能产生抵触,而长时间使用设备可能影响视力和睡眠质量,缺乏健康提醒和监测进一步加剧风险。

跨越数字鸿沟:实用解决方案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从技术优化、教育培训、心理关怀、安全保障和政策支持等多维度入手,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以下方案力求简练、易操作,旨在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感受到科技的温暖。

1. 技术支持:让设备更“懂”老人

  • 适老化设计:科技企业应开发大字体、高对比度屏幕、简化操作界面、减少广告弹窗的设备和应用,设置“老年模式”或无障碍模式。新加坡的创新实践值得借鉴,他们通过NFC令牌替代扫码功能,极大降低了操作门槛

  • 保留传统服务: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应保留线下窗口和专属通道,确保老年人在不熟悉数字设备时仍能获得服务。

  • 个性化支持:老年人需求多样,应避免“一刀切”,根据个体情况提供定制化功能,如语音导航或一键呼叫。

2. 教育培训:从基础到实用,循序渐进

  • 社区培训班:社区可定期举办数字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基础操作(如打电话、发短信)、常用功能(如视频通话、扫码支付)及网络安全知识。上海老年大学的智能技术课程和陕西咸阳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的防骗讲座是成功范例。

  • 家庭小老师:子女和晚辈可以成为“数字小老师”,利用闲暇时间耐心指导。浙江绍兴一位姑娘为外婆制作手绘有声说明书,用方言录音教学,充满温情又实用。

  • 志愿者帮扶:青年志愿者可深入社区,一对一辅导,形成数字帮扶小分队。临海市开展的主题活动就注重网络安全和实用技能,效果显著。

3. 心理关怀:激发兴趣,缓解焦虑

  • 点燃学习热情:通过展示数字技术的实用性,如用视频聊天与远方亲人联系,或展示同龄人成功案例,激发老年人好奇心和信心

  • 耐心陪伴:家人和志愿者在教学中应给予鼓励,面对遗忘或困惑时避免责备,帮助他们反复练习,减少挫败感。

  • 营造包容氛围:媒体应多报道老年人学习科技的正面故事,社区可组织互助小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支持,不再孤立。

4. 安全与健康:筑牢防护网

  • 防骗教育:通过培训和案例分析,教老年人识别诈骗电话和虚假信息,推广安全支付方式和密码管理工具。

  • 技术防护:设备可预设防诈骗功能,如自动屏蔽可疑电话和短信,确保支付安全。

  • 健康提醒:设备设置定时休息提醒,鼓励身体活动,监测睡眠质量,减少长时间使用对健康的影响。

5. 政策与经济支持:社会层面的保障

  • 政策推动:政府应持续完善适老化顶层设计,如出台《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推动“智慧助老”行动

  • 经济补贴:联合电信公司推出优惠套餐、智能手机和流量补贴,减轻经济负担。虹口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提供经济实惠的学习资源,新加坡的“乐龄手机上网津贴计划”也为超过21万名老年人提供了帮助

  • 农村特殊支持:针对农村老年人,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普及数字知识,设计简单课程,鼓励年轻人返乡“数字反哺”,并通过补贴政策帮助购买设备。

结语:让数字时代温暖每一位老人

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时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优化、教育培训、心理关怀、安全保障和政策支持的协同发力。

想象一下,当李大爷终于通过视频通话看到远方的孙子,脸上绽放出笑容;当农村的王奶奶学会用手机支付,买菜再也不用带现金——这些小小改变背后,是科技与人性的交融,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

数字时代不应是老年人的障碍,而应是他们享受晚年生活的新舞台。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无论是作为子女的耐心指导,还是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倡导。

让我们携手努力,构建一个人性化、包容性的数字环境,确保老年人不被遗忘,而是成为科技红利的共享者,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①《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时代?》,百家号,2025

②《跨越“数字鸿沟”,乐享智能生活》,搜狐网,2023

③《[杨柳科普]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困境》,大鱼号,2025

④《怎样让老年人适应数字社会?看看新加坡是怎么做的》,百家号,2025

⑤《夕阳红|最新研究:数字鸿沟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搜狐网,2023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