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B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在极度高涨(躁狂或轻躁狂)和极度低落(抑郁)之间剧烈波动。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还会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据估计,双相情感障碍在中国的总体患病率约为1%,这意味着每100人中大约有1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15-25岁)是双相情感障碍首次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本文将从定义、症状、成因、诊断、治疗以及如何支持患者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1. 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在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出现。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双相Ⅰ型障碍:至少有一次完整的躁狂发作,通常伴有抑郁发作。

  • 双相Ⅱ型障碍:至少有一次轻躁狂发作和一次重性抑郁发作,但没有完整的躁狂发作。

  • 循环性障碍:至少两年内,轻躁狂和抑郁症状反复出现,但不符合双相Ⅰ型或Ⅱ型障碍的标准。

  • 未具体说明的双相情感障碍: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类型的症状,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双相情感特征。

2. 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主要分为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两个阶段:

躁狂或轻躁狂症状

  • 情绪高涨:异常兴奋、欣快或易怒。

  • 活动增多:精力充沛,活动量显著增加。

  • 睡眠减少:即使睡眠很少,仍感到精力充沛。

  • 思维奔逸:思维快速跳跃,讲话速度快,思路难以跟随。

  • 自我评价过高: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 冲动行为:冒险行为,如大额购物、鲁莽驾驶等。

  • 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事物干扰。

抑郁症状

  • 情绪低落:持续的悲伤、绝望或空虚感。

  • 兴趣丧失: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 疲劳或能量丧失:即使没有进行体力劳动,也感到极度疲倦。

  • 睡眠问题:失眠或过度睡眠。

  • 食欲变化: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

  • 自我评价低下:自责、自罪感。

  • 思维迟缓:思维缓慢,决策困难。

  • 自杀念头: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3. 成因

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复杂,涉及遗传、生物化学、心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 生物化学因素:大脑中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不平衡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

  • 心理因素:压力、创伤、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因素可能触发或加重症状。

  • 环境因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可能诱发或加剧病情。

4. 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通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常用的诊断工具包括:

  • 临床访谈: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生活情况。

  • 心理评估:使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

  •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副作用等。

5. 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 药物治疗

    • 情绪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等,用于控制躁狂和抑郁症状。

    • 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等,用于控制严重的躁狂症状。

    • 抗抑郁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避免诱发躁狂发作。

  •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

    •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关系,提供支持和理解。

    • 心理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提高应对能力。

  • 生活方式调整

    •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

    • 避免刺激物: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 压力管理: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

6. 如何支持患者

  • 理解和支持: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治疗过程,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

  • 鼓励就医:鼓励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 参与治疗: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监督。

  • 保持耐心:治疗过程可能较长,需要家人和朋友的耐心和支持。

  • 关注自身:照顾患者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劳累。

结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双相情感障碍,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