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精神健康的领域中,我们需要了解众多的精神疾病类型。目前已知的精神疾病多达 400 多种,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焦虑等。其中,抑郁症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为公众所熟知。而另一种常被忽视却与抑郁症症状有相似之处的疾病 —— 双相情感障碍,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抑郁症的表现与误解
(一)症状多样
心境低落:这是抑郁症最核心的症状,表现为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悲观心态,程度因人而异。患者可能长时间处于情绪消沉的状态,对生活中的事物缺乏兴趣和热情。
思维障碍:常感觉思维迟缓,脑子仿佛变空,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下降,且思维内容多偏向悲观消极。例如,在思考问题时会变得困难,难以集中精力,对未来也往往持有消极的看法。
意志活动减退:缺乏做事的意愿和动力,生活变得懒散。不愿参与社交活动,喜欢长时间独处,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再热衷。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体现在记忆力下降,总是倾向于思考悲观的事情。可能会经常忘记重要的事情,且思维容易陷入消极的循环中。
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如失眠或嗜睡;感到乏力,身体疲惫不堪;食欲减退,对食物失去兴趣,或者出现疼痛等症状。
(二)常见误解
有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 “阳光、微笑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实际上,有些患有抑郁症的人会将自己抑郁的一面隐藏起来,表面上戴着微笑的面具,让人误以为他们生活愉快,从而使得抑郁症状更难以被发现。许多人还认为抑郁只是 “心情不好”,以为到外面散散心、想开一点就能解决。然而,抑郁症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需要认真对待和专业治疗的疾病。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属,要多理解、多倾听患者,避免指责,也不要盲目地给予建议和鼓励。带着爱去看护患者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之一,同时要相信专业医生的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与诊断
(一)疾病本质
如果将正常的情绪比作一条直线,那么当一个人的情绪高于正常且超过一定范围时,就是躁狂的发作;相反,当情绪低于正常时,则是抑郁发作。在整个病程中,既有躁狂又有抑郁的情况,在临床上被称为 “双相情感障碍”。
(二)症状表现
以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的躁狂状态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较低的抑郁状态交替或同时出现为主要特征。例如,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兴奋异常,充满活力,思维敏捷,自我感觉良好,如同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会毫无预兆地陷入沮丧、抑郁、焦虑、失眠等情绪低落的状态,觉得自己很糟糕,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无望无助的感觉。
(三)发病特点
好发病于成人早期且呈低龄化趋势:研究表明,中、重度双相情感障碍人群患病率为 1 - 2%,且具有早发遗传现象,患者亲属患病率高出一般人群 10 - 30 倍。
发病形式具有一定季节性:部分患者在夏季可能出现躁狂症状,而在初冬则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诊断需综合判断: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在抑郁症状期间选择就诊。由于其症状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因此,诊断时应结合患者过去的个性对比、周围环境的反馈以及症状的持续时间等综合判断。例如,如果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与以往个性不符的极度兴奋状态,之后又突然陷入长时间的抑郁情绪,且这种情绪变化不是由单一明显的压力事件引起,或者在没有压力事件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就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是否为双相情感障碍。
(四)治疗方法
首次发作首次治疗时,应以心境稳定剂为主。如果患者伴有严重抑郁症状,也可适当使用抗抑郁药。首次治疗的服药周期至关重要,一般要在两年以上,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复发率。若首次治疗服药周期低于两年,大约 80% 的患者在 5 年内都会出现复发,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进行规范化治疗,经过规范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情绪状态。
了解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及正确的应对方法,对于我们更好地关注精神健康、识别和帮助身边可能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摒弃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以科学、理性和关爱的态度来对待患者,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精神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