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恋爱时,会疯狂发消息、反复确认“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有些人明明在意得要命,却装得云淡风轻,越喜欢一个人越不敢靠近;

也有些人遇到冲突就沉默、逃避,哪怕心里翻江倒海,也说不出一句“我其实很难过”。

我们以为这是性格问题,是敏感、是倔强、是不够成熟。

可越长大越会明白——我们在爱中的样子,常常藏着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那份靠近或退缩、笃定或不安、表达或沉默,都来自小时候那只拉着你的大手,是否给过你安全感。

01 父亲的底气,决定孩子的底气

小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在背后说“去试试,我在”的人。

朋友小宁讲过一段很打动人的经历。

她小时候学骑车,摔得膝盖都是血。她哭着说不想学了,是爸爸一边扶稳车子一边说:“没事,来,再试一次,我就在后面。”756.jpg

小宁说,那一刻,她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不是因为真的会骑车,而是因为爸爸相信她。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安全基底”(secure base)。

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石。

当孩子感受到“有人稳稳托着我”时,他才会相信“我值得被信任”。

后来的小宁在亲密关系里也一直是安定的。

喜欢就表达,受伤也有力量修复;

不会因为伴侣一条晚回的消息就慌张,也不会因为争吵就逃。

因为她的心里有一条“早早被种下的笃定”——
我值得被爱,我可以被依赖。

02 父爱缺席的人,常在爱里两极拉扯

但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一个温暖的背影。

小泽谈过一段非常累的恋爱。

她每天发很多消息,只要对方晚回半小时,就立刻脑补一百个灾难情节;

有时候对方只是说“我等会儿说”,她也会忍不住哭。

相反,她的同事小诺则是完全另一种类型——越喜欢越后退,越在意越假装不在意。

明明很想联系,却常常在编辑框里打了又删。

两个极端,但心理学称它们为同一个根源:父亲在早年情感中的缺席或冷漠,让孩子形成不稳定依恋。

一个变成了“用紧抓来换安全”的焦虑型;

一个变成了“用距离来保护自己”的回避型。

这不是软弱,也不是作。

这是他们小时候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的那份确认、那份“你值得被爱”的眼神,如今在成年人的爱情里,一点点索取、弥补、修补。

我们以为在寻找伴侣,其实是在寻找童年缺失的一块拼图。

03 父亲情绪的温度,就是孩子表达的方式

父亲不仅影响我们怎么爱,也影响我们“如何面对冲突”。

看过一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男主李因为小时候父亲长期用吼叫、摔门表达情绪,长大后,他也只会用沉默和逃避来面对痛苦。

电影里他一次又一次想靠近别人,却又一次又一次被自己“不会表达”的壳困住。

很多人在爱情里的“崩溃”“冷暴力”“不沟通”,不是不想沟通,而是——他们从来没被教过,如何好好说话。

心理学把父亲称为“情绪镜像”。

孩子从父亲那里学习:

情绪可以被理解,还是必须被隐藏?

冲突可以被谈开,还是只能被压下?

犯错会被引导,还是只能被否定?

一个被允许表达的孩子,会长成能表达的成年人;

一个被吼大、被骂大的孩子,很容易变成“压抑到爆炸”的大人。

你在爱情里是如何哭、如何吵、如何沉默,很多时候,就是你父亲当年的样子。

04 原生家庭塑造你,但你可以重做一次父亲给你的那道门

我们无法选择父亲,却能选择如何面对那段被塑造的历史。

很多人直到三十岁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是不配被爱,而是从没被好好教会如何爱。

觉察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

当你愿意停下来,去理解自己为什么害怕、为什么退缩、为什么焦虑;

当你愿意学习如何表达、如何设界限、如何在关系里站稳自己;

当你愿意对自己说一句:“我值得被温柔以待”——你就在重新打开那道门。

父亲给你的只是最初的模样,真正决定你人生走向的,是你之后的选择。

05 写在最后:把遗憾交给过去,把温柔留给未来

也许你的父亲并不完美;也许他笨拙、沉默、缺席,让你在人生的前二十年背着许多不安与渴望。

但我们终究会明白:父亲是开端,不是结局。

爱,永远有重新学习的可能。

就像心理学家荣格说的:“我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是我选择成为的样子。”

愿你在成长的路上,慢慢把旧伤熨平,让自己成为那扇“温柔、稳稳托着你”的门,带着新的信任,走向新的爱。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