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我明明那么爱他,为什么他却这样对我?”
其实,不是他不爱,而是他早就知道你会爱。
在《消失的她》中,李木子的悲剧,不是因为爱情太脆弱,而是因为她太想相信“这次不一样”。
她不是没察觉危险,只是心里还存着那句:“他不会这么对我吧。”
这,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在爱情中都曾经历过的“自我欺骗”。
01. 被“懂”的假象,是伤害的开始
“他懂我。”
这句话,是爱情中最甜蜜的谎言,也是最危险的陷阱。
李木子在遇到何非之前,是孤独的。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安全感,内心渴望被理解、被接纳。
而何非,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情感演员”,他模仿她的语言、理解她的伤痛、甚至穿上印着梵高的T恤,只为让她相信:“你终于遇到懂你的人了。”
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渴望的特质。
李木子渴望被懂,于是她选择了何非,而何非则利用了她的渴望,制造出一种“被懂”的假象。
这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情感操控”。
就像《小王子》中说的:“你永远要为你的玫瑰负责。”
但问题是,当对方不是玫瑰,而是荆棘时,你却还在为它流泪。
02. 爱的赌局,输的永远是自己
李木子一次次被伤害,却一次次选择原谅。
她不是没看到何非的赌博、欺骗、冷漠,但她还是相信:“他会变好。”
她用爱去赌命,用幻想代替现实。
这背后,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心理机制,一种“我只要足够好,他就会爱我”的执念。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付出—无回报”的关系中,会逐渐降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李木子的悲剧,不是因为她不够爱,而是因为她太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她以为自己在拯救爱情,其实是在被爱情吞噬。
就像《哪吒》的导演饺子所说:“你的人生,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走出来的。”
爱,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选择。
当你选择爱一个人,你也要选择爱自己。
03. 婚姻不是救赎,而是照见自己的镜子
李木子的婚姻,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她所有没疗好的伤。
她从小习惯了讨好别人才能被爱,长大后,她依然选择了一个需要她付出一切的人。
她以为那是“被需要”,其实那是“被利用”。
心理学中的“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往往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中。
而当这段关系充满了控制、欺骗和伤害时,自我认同就会被撕裂。
李木子的婚姻,不是爱情的终点,而是她内心创伤的放大器。
她不是没看清何非的真面目,而是她太想相信“这次不一样”。
她用爱去赌命,用幻想代替现实。
可现实从不因你的期待而改变。
结语:你不是不够好,是你太想被爱
《消失的她》让我们看到,爱情不是救赎,而是照见。
它照出你内心最深的恐惧、最脆弱的渴望,也照出你是否真正爱自己。
你可以在婚姻中成为妻子、母亲,但在这之前,你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真正的底气,不是找到一个多好的人,而是就算没人爱你,你也能过得很好。
正如林语堂所说:“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若能活得明白,便是福气。”
愿你我都能在爱中清醒,在痛中成长,在孤独中找到自己的光。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我们自己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另外安心解梦为客户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专业科学解析,让自己更加了解内心的需求、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潜在问题。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我们内心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