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沈阳一名16岁的信息学奥赛天才于行健选择了极端方式结束生命。

他曾以接近满分的成绩斩获全国AI算法竞赛金奖,入选省队,却在一次省级选拔赛失利后,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

他的讣告上密布的奖项与父亲笔下的"灵童魔丸"标签,撕开了精英教育最痛的伤疤。

一、光环背后的隐痛

于行健的履历令人艳羡:14岁获省奥赛第三,15岁全国AI算法竞赛近满分,16岁入选省队A类选手。

可这些荣耀背后,是日均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和家庭的巨大期待。

一次失利,便让他如同绷断的弹簧,难以承受失败的重量。

二、家庭沟通的断裂

父亲在祭文中提到,儿子既是“灵童”,又有“魔丸”般的叛逆。

青春期的于行健对母亲言语激烈,父母却未能读懂他的求救信号。

研究显示,缺乏有效沟通的家庭,青少年抑郁风险显著增加

“天行健”的名字本意激励,却成了他无法卸下的枷锁。

当他在省队选拔赛中排名第十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如同绷断的弹簧,外表完整,内里早已超出极限。

三、教育体系的压力困境

信息学奥赛的激烈竞争让许多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国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比例远低于国际标准

单一的成绩评价体系,让许多孩子将自我价值与分数绑定,难以承受失败。

四、重建多元成长环境

家庭应成为孩子情感的容器,而非单纯的成就见证者。

家长可以用肯定过程、关注情绪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压力。

学校应开设多元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弹性,减少唯分数论。

社会和媒体也应减少“天才神话”,多讲述普通奋斗者的故事,营造包容的成长氛围。

五、教育的终极目标

于行健父亲在祭文结尾写道:“愿你去往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句话既是对逝者的祝福,也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

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培养完美的解题机器,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与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

或许,当我们学会用“你累了吗”代替“你能行”,用“我陪你哭”代替“你必须赢”,才能让更多孩子明白:人生不是奥林匹克,而是一场允许暂停、绕道甚至返航的发现之旅。

引用来源

①《2022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②《2023年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报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③ 2024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峰会发言

安心AI的推荐

通过孩子的绘画、笔迹等,可以利用安心AI心理评测智能体,精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安心AI不仅能够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还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无论是适应新环境还是克服困难,安心AI都能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助力孩子的全面发展。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